电报大楼外观修缮 钟声连接“北斗卫星”准确报时
法制晚报讯 坐落在西长安街北侧的北京电报大楼外立面完成“美容”。上月下旬,电报大楼启动了为期40天的外观修缮工程。记者上午了解到,目前外立面修缮工程完成。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内国际通信枢纽,电报大楼始建于1958年,已经历近60年的风雨变迁。10月22日,电报大楼外立面围上围挡进行修缮。记者了解到,电报大楼已近20年没有修缮,多年风雨冲刷后,大楼顶部墙面已出现严重剥落脱皮现象。为提升市容市貌,为期40天左右的修缮工程启动,主要是针对大楼外立面进行清洗复原。
经过一个月左右施工后,记者昨日路过时看到,目前电报大楼修缮时的围挡已经拆除,“脱掉”围挡之后焕然一新。
电报大楼楼顶塔钟,浓缩着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是根植北京人心中的记忆符号。近日大楼启动修缮后,多位市民打来电话,询问塔钟是否正常工作。联通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楼修缮期间,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东方红》整点报时乐曲仍将准时奏响。工程师周恒透露,伴随通信技术发展,大钟已经历多次改造。最早的大钟,是一只从德国引进的机械钟,后来变成了石英钟。以前大钟的控制部分由美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校对完成,现在则连接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目前,大钟报时已由计算机控制,走时非常精确。大楼钟声的选定镌刻着时代烙印。周恒说,上世纪60年代初,大楼报时钟声播放《东方红》乐曲的前4小节,每天24小时正点报时。为避免夜间打点扰民,周总理特别批示,每晚10点至次日晨7点停止报时。上世纪70年代中旬,报时前奏曲经重新创作,乐声变得浑厚悠扬。“以前钟声能传出2.5公里的半径范围,现在受到高层建筑的阻挡和城市噪音的干扰,钟声不能传那么远了,但附近老百姓还是离不开它。”周恒说:“7点钟响,准时起床,22点钟响,上床睡觉”是西单一带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1997年香港回归、国庆“60周年”、汶川大地震默哀等重大时刻,特殊的钟声更与国家和人民命运相连。这些年塔钟维修,其间钟声停过几次,老百姓立即觉得“少了点什么”。电报 三个报务员还在坚守
进入电报大楼,不得不提电报业务。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电报大楼里最后的三名报务员,白何廷、王德元和陈宝凤。作为全国电信网中心和全国电报网的主要汇接点,电报大楼曾是中国的“通信中枢”,也称电报中心局。电报章上镌刻的“01”编号,就是大楼“老大哥”地位的身份象征。从电报大楼建成,到58年后的今天,每一封从全国各地发出的电报,还要先经过电报大楼,才能转到地方。老报务员白何廷经历了电报发展的鼎盛时期。1976年,他刚参加工作,就在值夜班时赶上了“唐山大地震”。“真不知道多少个一米高、半米宽的大桶全被电报装满了。传送带上的电报在楼上楼下地跑个不停。那时没有电话,大家全靠电报和灾区的亲人联系,就为了报声平安。”电报大楼成为传递国家大事和亲人信息的场所。白何廷回忆,那时报务室24小时要有人值班。每到深更半夜,送电报人的摩托车声总能把整条胡同的人惊醒。一听说电报来了,大家不是激动就是紧张。电报是按字数计费的,大家只有大喜或大悲时刻才会发报。
平日里,报务员发出最多的就是“母病速归”一类的急电。当送报员拿到这种电报,无论风霜雪雨还是白天黑夜,都要以最快速度递达收件人手中。碰上地址变更或错写的电报,还要到派出所打听收件人位置。老送报员王德元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礼品电报”记忆最深刻。如果市民发送了“鲜花电报”或“蛋糕电报”,王德元要走街串巷把电报和礼品一并送达收件人手中。用现在的话说,可谓“信息的闪送”。
简短的电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王德元曾靠一封电报帮人“保媒”。一对情侣闹了矛盾,小伙子发送“鲜花电报”向心上人道歉,特意嘱咐王德元帮忙“说情”。而当王德元把“鲜花电报”送到女孩手中,女孩真的原谅了这个小伙儿。后来二人喜结连理,还专程来电报大楼向王德元致谢。一封成本几毛钱的“鲜花”电报,承载着现在情侣们花费成百上千元购买礼品也换不来的浪漫气息。
然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电报业务快速没落。白何廷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电报作为重要的通信手段,最高峰时电报大楼一天的收发报量达到10万余封。而在4G网络全面普及的今天,电报大楼的日收发报量已减少近万倍。白何廷、王德元、陈宝凤,是仍在电报大楼坚守岗位的最后三名报务员。尽管再过两个月,白何廷就要退休,再过几年王德元也要退休。2014年末,从小听着钟声长大的陈宝凤出于对电报大楼的特殊情感,毅然从联通公司销售岗位调入报务室。如今44岁的她,成为这间面积50平方米的报务室里最年轻的员工。
尽管发报者越来越少,报务员仍沿用严苛的保密制度,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封电报。电报大楼的发报窗口,也设立在营业厅的入门位置。“媒体每次写到有关电报的新闻,总能吸引很多市民来电报大楼发电报。这次,估计我们又要忙一阵了。”陈宝凤笑着说。再等40天,屹立在长安街上的电报大楼就要重新向世人揭开面纱,继续见证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而电报人也在坚守,电报凋零,但不会消亡。
10月14日,由阿里巴巴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的卫星定位技术公司千寻位置发布A-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款被命名为FindNow的定位产品是世界上第一个全方位支持A- BDS/A-GPS / A-GLONASS三大卫星系统的标准化A-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FindNow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传统定位耗时30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时间缩短至3秒。据介绍,FindNow不仅能服务于传统的GPS用户和GLONASS用户,同时完全支持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的终端用户,这提高了北斗终端用户的位置服务体验,也为集成商提供了灵活度更高、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兼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发布会上介绍称,FindNow是一款卫星加速辅助定位系统,结合了移动通信的基站定位技术,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获得初始位置,可广泛应用于手机、车载导航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终端。换句话说,接入Findnow服务后,打车时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的起始位置。同时,FindNow也是目前全球少数几个提供大规模开放服务的A-GNSS系统之一。FindNow的成功推出和规模推广获得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定位终端设备、定位终端系统等应用厂商的大力支持。目前,千寻位置已经与展讯科技、MTK等芯片终端厂商进行技术联调,FindNow 将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稳定的定位信号;在应用层面上,FindNow还将接入阿里旗下YunOS智能操作系统,为YunOS系统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项。
阿里巴巴集团OS事业群总裁张春晖表示:“可以预见,FindNow的出现将加速北斗民用化进程和提升搭载北斗模块终端的运营服务水平,使北斗定位服务更加普及。”
“千寻位置的目标就是把极致的精准时空定位能力变成公共服务,触手可及、随需而用、低门槛、平价。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享受科学进步为生活带来的改善,”千寻位置网CEO陈金培表示,“从行业角度看,每一种公共服务都是和丰富的硬件或应用相伴相生的,也会催生现象级的市场和企业,基础公共服务给予软硬件更多能力和更好体验,从而产生更新的价值。”此外,在峰会现场,第一财经记者还看到了千寻位置发布的两款新的科技产品——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陪虚拟机器人。其中一款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是千寻位置与锣卜科技公司、北京智行者科技公司合作研制的国内首款自动驾驶电动汽车。这款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接入了千寻知寸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综合高精度惯导算法,实现了车辆精准停驶、航向控制、高精度地图环境感知等功能。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整车设计和自动驾驶控制系统分别由锣卜科技和智行者科技负责,目前已经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及云栖小镇投入试运行。智能驾陪虚拟机器人是驾考领域的一位“新秀”。通过千寻位置所提供的服务,智能驾陪虚拟机器人能够实现对驾校学员各项操作准确性的实时监控,对超速、超转速、遇障碍物、超越电子围栏等危险行为进行紧急制动干预,缩短驾驶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率、提高驾驶技术。未来30年科技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不一定是北上广,更可能是偏远地区的人们。事实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无人机、自动驾驶、铁路养护、危房保障、消防安保等领域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千寻位置的合作伙伴极飞农业CEO彭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极飞农业将和千寻位置合作在农村建立500个高精度位置的基站。这将极大提升极飞农业在农村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基准定位的精准度。”千寻位置的另一个合作伙伴北极星云一位姓任的高管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过去铁路养护工人都是用双脚丈量铁路的变形等,在天文灾害来临的那一刻,冒着生命危险把紧急信号传递出去,他们饱受降雨、风花、地震、滑坡等自然灾难,长期难以与家人团聚。但是现在有了安装北极星云的传感器,通过高科技设备就能全天候实时监测铁路的变形,减少人力巡检的次数。有了北斗高精度的定位系统,指挥中心能够直接接收到信号,对于地质灾害、塌方等突发情况有效进行监测和预警。“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铁路养护工人,在风雨之夜,他们也可以陪伴在家人身边。精准位置服务将改变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小结:精准的时间,精准的定位,已经和生活科技息息相关,我公司将一如既往,专注时频,在基础北斗/GPS时频服务的基础上,研发设计更专业的时频相关产品。目前,我公司主要产品有,时间服务器、时间检定仪、标准同步时钟、时统设备、IRIG-B码产品、cPCIe授时卡、北斗授时产品、脉冲分配器、高稳晶振、铷原子频率标准(GPS/北斗驯服)、多通道时间间隔测试仪、相位计、时间测试仪、PTP精密时钟、数字面板表、子母钟、U盘读写模块等等,欢迎前来咨询采购。